【本期主播】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国之脊梁电台主题栏目,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王静奕,让我们在书中与国之脊梁相遇,汲取力量,砥砺前行,共同开启这段震撼心灵的旅程吧!
【本期故事】
《黄昆的故事》
【名人简介】
黄昆——中国半导体一代宗师
姓名:黄昆
生卒年:1919—2005年
籍贯:浙江嘉兴人(生于北京)
身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著名的“黄散射”和“黄方程”,与合作者共同提出并发展了“黄-佩卡尔理论”,还提出了“黄-朱模型”,为物理学界做出了开拓性的学术贡献。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院士语录:
★搞教学工作并没影响我发挥聪明才智,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了才干,实现了自身价值。
★对于创造知识,就是要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做出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此,要做到三个“善于”,即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学上有意义的问题;要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所提问题就失去实际意义;还要善于做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
西南联大“三剑客”
黄昆在西南联大物理研究院就读时,和同窗杨振宁、张守廉是好朋友。他们三人同吃同住同学习,被称为西南联大“三剑客”。
说起三个人同住一间屋这件事,其实还有一段故事呢。当时的生活条件太艰苦,研究生的补助金根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正好距离西南联大几千米外的中学缺一位物理老师,三人便“有福同享”,将这个职位顶了下来,轮流执教。他们白天在西南联大上课、自习,晚上回到中学的宿舍睡觉。
可中学宿舍的条件实在不敢恭维,房顶上盖的是漏雨的茅草,窗户是没有玻璃的木格子窗。一旦遇到狂风大雨,屋里屋外几乎没有区别。
特别是大冬天下课后,一想到要回那个冰冷的破房子里,三个人宁可去茶馆多待一会儿。没钱点吃的,他们就各点一杯清茶,边喝边讨论物理问题。谁输了,就出钱买一碟花生米,能用几粒香香的花生米佐茶,那就是那个时候最奢侈的享受了。
有一次,三个人在茶馆里讨论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一时谁都说服不了谁,喉咙一个响过一个,引得其他茶客纷纷转过头来围观。一直到茶馆打烊,他们还是争不出个结果。回到宿舍后,三个人意犹未尽,爬到床上,继续“摆事实,讲道理”。突然,屋外下起了大雨,屋顶漏进来的雨水滴滴答答地淋到了床上。黄昆抢先下床,拿了把雨伞,转头又回到床上,撑着雨伞,继续像讲课一样比画着手势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两人也如法炮制。三个人就这样在床上撑着雨伞坐而论道。一直到雨停了,他们还是不肯罢休,干脆跳下床,点起蜡烛,翻开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量子力学的物理原理》,从中寻找答案。
讨论问题时,要数黄昆最较真。后来,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们也领教了黄老师那股近乎偏执的较真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