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昌吉学院国培计划2024:精准帮扶送教行,共绘教育新篇章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18 [来源]: [浏览次数]:

春潮涌动,教育同行。2025年2月27日至3月16日,昌吉学院国培计划“一对一”精准帮扶整校推进项目在4个项目县8所项目校顺利开展。昌吉学院携手8所优质校团队,与和田县、民丰县、泽普县、青河县教育局及相关项目学校代表,共同签订《优质校·项目校结对帮扶协议书》。通过构建长效帮扶机制,为新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昌吉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刘斌详细解读活动方案,提出“精准诊断、示范引领、管理赋能、长效共建”四大核心目标,为后续帮扶行动擘画了清晰路径。启动仪式上,昌吉学院协调北京思创优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三所项目校捐赠12架教学专用无人机,以科技赋能课堂实践,助力学生“做中学”,探索跨学科素养。

为找准帮扶“发力点”,专家团队深入青河县、泽普县、和田县和民丰县项目校的课堂一线,开展“问诊式”调研。在青河镇第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薄弱、数学思维拓展不足成为焦点;阿格达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则亟需提升英语口语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泽普县第一中学初三年级备考压力大,教案设计与作业批改亟需优化;和田县巴格其镇第一中心小学的语文课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被列为重点“观测靶点”。专家团队通过“一听二评三研”模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从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到目标达成逐一“开方”。昌吉州第四中学赵彩兰老师建议:“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活案例,让课堂更接地气。”诊断结果直击痛点,为后续帮扶奠定扎实基础。

昌吉州第五中学马丽老师的语文课《杨氏之子》,以情境化教学带领学生穿越千年,感悟文言文的魅力;昌吉市第十三小学张玉媛老师的数学课《年月日》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破解时间的奥秘。

昌吉市第九中学教师团队以“三个一”形式(一堂示范课、一场讲座、一对一指导),为初三师生“问诊把脉”。课堂深入浅出,互动频频,学生阿依江在日记中写道:“英语课像一场冒险游戏,我第一次觉得学习这么有趣!”昌吉市第二小学王庆老师的《“家”点精彩 育见未来》主题微讲座干货满满,引发热烈讨论。

昌吉州第四中学吴娜老师的语文课《白杨礼赞》,通过问题链设计和情境创设,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模式,令当地教师耳目一新。昌吉市第四小学王梦珊老师的数学课将抽象知识融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逻辑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

昌吉市第四小学马兰兰老师的英语课通过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和多样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英语综合能力。昌吉市第二中学杨秤老师的语文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呈现了一场生动而充满趣味的教学课。

管理赋能:昌吉州第五中学副校长王厚珍作了题为《新课标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的专题讲座,以真实案例解析教师突破职业瓶颈的“破局之道”;昌吉市第九中学副校长张会娟分享了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经验,从绩效考核到职称晋升,为泽普县一中教学管理团队提供了“实操指南”。

政策落地:昌吉市第十三小学校长钱海聚焦“双减”,详解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创新策略,为乡村教师送上“及时雨”。

科技融合:北京电教馆潘克明教授开展了题为《AI技术驱动新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讲座,倡导“数智赋能课堂”;昌吉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宋艺华解读了新课标,为物理核心素养培养指明方向。

教育帮扶非“一阵风”,而是“扎根行动”。昌吉学院与帮扶校携手建立长效机制:

三年协议:青河、泽普、和田三地项目校与帮扶校签订结对协议,明确“双师课堂”“联合教研”等任务,线上教研共同体同步启动。

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与边疆青年教师“师徒结对”,通过定期跟岗、资源共享实现“持续输血”。昌吉市第九中学张会娟副校长承诺:“我们将倾囊相授,帮助泽普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未来展望:2025年,双方将围绕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校本课程开发等深化合作,让教育帮扶的“种子”长成“胡杨林”。

从青河到泽普,从和田到民丰,昌吉学院国培计划以教育为桥,以初心为帆,在边疆大地书写了“精准帮扶”的温暖答卷。送教之行,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情怀的交融;是课堂的革新,更是教育公平的实践。未来,昌吉学院将继续携手各方,让每一棵“教育胡杨”傲立边疆,共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美画卷!

步履不停,教育同行;山海有梦,未来可期!——昌吉学院国培计划,为新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