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网址,

学校首页/ 关于我们/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博峰讲坛第十讲│重读世界文学经典 共享思想文化盛宴 ——浙江省“钱江学者”傅守祥教授为 昌吉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5-06-18  来源:   点击量:

2025618日,昌吉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昌吉学院客座教授傅守祥作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会也是昌吉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峰讲坛第十期。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林艺鸣主持学术报告会,介绍傅守祥教授的学术简历。傅守祥教授是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博导,入选新疆“天池英才”特聘教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在《哲学研究》《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文300多篇,出版专著《重识经典》《文心相通》《文化正义》《文化赋能》《文化诗学》《诗性智慧》《审美化生存》等1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9项等;荣获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外文局、中国文联、全国妇联、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等学术奖项60多次。林艺鸣书记代表昌吉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欢迎傅守祥教授开讲。

傅守祥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文艺经典中的时代良知与文明成长:从跨媒介文本<双城记>说起》。傅守祥教授以《双城记》基本内容起讲,《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作为大时代的忧患之作,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反映了欧洲特定时代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给那些被扭曲的心灵以精神慰藉。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阶级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索、对西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背后隐含的社会发展规律及共产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思考。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幽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等赢得读者。

傅守祥教授重点讲解了《双城记》中故事发生的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和英国的社会状况,与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现实之间的映照,并指出狄更斯在《双城记》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反映了欧洲特定时代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傅守祥教授梳理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图谱,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气氛紧张的社会历史背景,巧妙的悬念设置,成功地戏剧化个人的困境与人格的冲突,同时,对作者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仁爱精神和人文思想作了分析,剖析《双城记》的经典性和现实价值,聆听报告的师生受益匪浅。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李彧作总结。首先,感谢傅守祥教授带领师生们跨越时空,解开《双城记》这部经典作品的文艺密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能跨越时空,不断与新的读者、观众对话。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剧,不同时代的创作者都在用自己的媒介语言,回应傅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的永恒命题:文明的真成长,永远需要良知的压舱石。这次学术报告不仅能让大家更深入理解《双城记》,更能激发师生们对文学、历史与人性的思考。

博峰讲坛已成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不定期邀请疆内外名家来校开展学术报告。


版权所有 昌吉学院 新ICP备19000538号-1 新公网安备 65230102652423